一九七五年盛夏,肇东县尚家公社畜牧场大田地头的老榆树下,铲过头场地的农民们,东倒西歪地围着老榆树的树荫在歇晌,透着些许的疲惫。那些被晒得脱了皮的黝黑的脊背上,泛着油亮亮的光。在结实的农民中间,一个身材单薄穿着挂满汗渍的背心,但骨子里透着精明的年轻人,盘腿坐在草地上,正在给这些大字不识一筐的农民们读着过了时的《人民日报》。尽管报上连篇累牍的都是一些口号式的语言,可还是让这些生活在闭塞农村里的汉子们感到了新奇,他们从这个年轻人的口中,朦朦胧胧地了解着那个动荡的时代……这个年轻人,就是一九七四年底从哈尔滨来这里的下乡插队的知青侯树才。
抱着对“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信念,来到农村的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劲,他在劳动之余,成了农民的义务宣传员,田间地头,生产队的队部,成了他读书、阅报的理想之地。他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同时,也把这里当成积累知识的天然课堂。
转眼几年过去了,社会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不再崇尚激情,而是把知识看的越来越重要。他在不断的深刻反思,只靠这些连报纸都读不全的纯朴农民,这样的农村还有希望吗?这样的天地还能有作为吗?思前想后,他决定顺应时代潮流,参加一九七九年全国高考。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偷偷地告诉生产队长时,这个憨厚的农民重重的点点头:“中,你小子能有出息!”
1979年8月,他收到了哈尔滨市师范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顺利进入了该校的政治专业学习。从此,拉开了他人生新的序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两年的学校生活转瞬就结束了。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分配到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任政治课教师。十四中是重点校,全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都非常认真,这给了他一个十分优秀的工作环境。从一个下乡知青到人民教师的角色转变,焕发出了他超人的热情。他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因材施教。由于他工作热情高,教学质量好,很快就当上了班主任。并多次参加市、区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这时,一件决定他今后命运的事,摆在了他的面前。一天他正忙着备课,书记把他叫到了办公室,语气认真地对他说:现任的团委书记,由于工作需要另有安排,学校里共青团的工作又十分重要,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学校决定由你来做这项工作。他没有精神准备,听了书记这番话,第一反应是舍不得自己班上那几十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他没有答应书记。这个在别人眼里千载难逢的机会,却被他轻易地就放弃了。然而,似乎是上天的安排,十四中的团委书记非他莫属。又过了几日,团市委组织学校团委书记去大连夏令营,书记再一次找到他,陈述利弊,似乎是最后通牒。面对严肃的书记,他不知如何是好。可没出过远门的他,似乎大海对他有着无穷的诱惑。年轻人那颗驿动的心骚动了,迫于压力,他嘴上答应了书记,真实的想法是去看海,去看大海的波涛汹涌,去听大海的拍岸涛声,去领略大海容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大连一行,令这个年轻人高超的组织能力,流畅的演讲水平发挥的淋漓尽致,给组织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团委书记。这些如潮的好评,很快就回馈到了学校领导的耳朵里,书记第三次找他谈话时的态度非常坚决。这团委书记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而且必须干好。就这样,他接过了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团委书记的帅印。半年后,他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他所熟悉的那个班,真正的干起了专职团委书记。他在这个青年领袖的岗位上,再一次创造了辉煌!
1986年3月,正在团委书记岗位上如鱼得水、干得热火朝天的他,再一次得到上级赏识,被调到了市教委刚刚成立的企业办学指导处任视导员。他在这里完成了从人民教师到政府公务员的转变。
年轻气盛的他,再一次感到自己发挥才干的平台更大了,他要在这里一显身手。可接连两个多月,领导也没给他分配像样的工作,只是看看文件,打打零杂,他郁闷极了。有一天领导终于给他安排任务了,让他起草一个“关于召开哈尔滨市企业办学经验交流会的通知”。他胸有成竹的一气呵成,把写好的通知送到处长面前,满以为处长会对他这种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给予鼓励,可没想到,处长看了看他写的通知,没说一句话,就放到了一旁。他心情忐忑地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不知道自己写的通知是否能通过。就这样如坐针毡地一直熬到下班前,处长才打电话让他去取通知。当他拿到被改得面目全非的通知,真有些无地自容。看着那被修改后清晰的文稿,他内心深处受到了沉重的撞击,连一个简单的通知都写不好,怎么能够胜任今后的工作,他看到了自己的差距,知道了自己的知识基础还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作需要。他暗下决心,要从基础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要下苦功一步一个脚印的赶上来。从此后,他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他都要骑着自行车,在哈尔滨的各所学校之间穿梭往返,进行视导。每次视导结束,都把自己在基层学校发现的问题,及时写成视导报告,向领导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参考。他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把对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以及自己学习方面的体会写成评论文章,在一些报纸上发表。几年下来,学校跑的熟了,工作的能力提高了,文章也发表的多了,干起工作也是得心应手了。
1989年夏天,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6.4动乱的影响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市开展一次大规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这次调研规格很高,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挂帅。已调到高中教育处工作的他,就是这个调研组的主要成员之一。经过近半年多的艰苦工作,他参与起草的《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决定》出台了。这一决定对加强全市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文件中的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目标要求、责任分工等方面提出的观点,尤其是“构筑大德育观”的要求现在仍然适用。
1991年9月,他的工作能力再一次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成立学校教育处,他再一次成了最佳人选,顺利调入市委宣传部,任主任科员。成功地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三次角色转变。
他调到学校教育处时,正赶上从上到下都在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了把这一工作深入具体的开展下去,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出谋划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全市初中生中组织了十小明星夏令营,到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与这个市的十四中学、穆辛基地等进行学习交流。通过这次活动,他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刚到俄罗斯,同学们被安排的特别好,干干净净的两人一室的标准间,第二天却脏乱不堪,水果垃圾到处都是。随营采访的记者同志,车上车下的采访录像,被累得满头大汗,上车来却没有一个同学给他让座。他从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细节中,看出了我们这些学生在意志品质、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的差距。回国后他写好几篇文章,陈述自己的见闻和体会。这些文章一经发表,他所提出的观点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共鸣,一时间这条新闻成了热门话题,并在国内很多报纸上进行了转载,社会反响很好。他一鼓作气,又及时地提出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想法,并努力地落到实处。经过他的多方协调、筹措资金,修整了宿舍,建起了食堂,平整了操场,并且在操场上竖起了一座雕塑《耕耘》——在书本上耕耘的铧犁。这就是他在阿城市巨源镇建成的黑龙江省第一家抗挫折教育基地——哈尔滨青少年艰苦磨练营。他还定期组织学生到那里开展“模拟红军过草地”、“发扬革命传统,学习南泥湾开荒”等活动。一系列的抗挫折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中央、省、市的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宣传报道。一时间,他成了媒体追逐的“明星”。
接着他又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时弊,提出构筑“大德育”观的想法,即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来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为了净化学生的成长环境,他组织、协调法院、公安、工商、妇联、团委等部门联手,消除“三室一厅”(台球室、电子游戏室、卡拉OK室、录像厅)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他督促公安局派干警进驻学校,开展普法教育,加强学校的治安管理。他督促工商局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环境,解决小商小贩包围学校的混乱局面。他在开展净化教育环境的同时,还提出了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五导”(既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开展科普活动、引导学生欣赏高雅艺术、引导学生观看优秀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活动的号召,并以市委文件的形式,提出了具体要求,使这项活动有的放矢地开展起来。
2002年4月,他转任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作为市委主管意识形态的职能部门,他站在全市的高度,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企业突出了企业文化建设,在一些企业中开始导入CI理念。培养和总结了东安集团、哈飞公司、哈药集团、亿阳集团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在农村突出以“提高农民素质、致富奔小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农村培育了一批具有新型农民学校、图书馆、文化活动室等活动阵地的示范村。在市委宣传部这段时间,是他工作能力提高最快,工作业绩最突出的时间。他在这个严谨的环境中,无论从个人修养、道德品质,还是工作能力、领导水平等诸方面都得到了十足的锻炼。这段时间,也是他从普通职员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关键时期。2003年9月份, 他参加了全省的副厅级干部公开招聘考试,一举夺魁,开始了他人生另一个崭新的开端。
2003年11月2日,他当选为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随着职位的变化,作为省人大代表,他深深地感到了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为了不辱使命,他经常深入到基层,接触群众,了解情况,体察民情。他组织有关的人大代表,采取抽调的办法,确定调研的对象,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先后对农村义务教育和民办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研究,并且撰写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调查报告。为了推进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亲自深入到农村的最基层,拍摄了许多农村中小学危房和办学条件方面的照片,了解和掌握了许多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真实情况和严重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他作为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经三次参加全国人大召开的修改《义务教育法》研讨会,会上,他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全面陈述了义务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了“义务教育必须由政府承担”和“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的意见。他的几次发言,都得到了其他省代表的一致拥护和好评。他代表黑龙江省就修改《义务教育法》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为修改《义务教育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6年年初,他的工作再一次调动,出任黑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更加维护司法公正、依法监督,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八年,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他始终牢记宗旨,不辱使命,敢于坚持原则,仗义执言,依法履行职责,在立法、监督、维权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他组织参与的十余部的立法工作。如《黑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黑龙江省石油天然气田治安保卫条例》、《黑龙江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条例》、《黑龙江省消防条例》、《黑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黑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黑龙江省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他都付出了辛苦和汗水,他为这些法律的出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每次在立法起草和修改的讨论中,他都能从全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全省的大局出发,站在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努力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慷慨陈词,正义直言,为实现立法为民的宗旨而不懈努力。
他的工作作风是真抓实干。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把一些具体的事情,抓得有声有色。工作中他总是独树一帜地搞出一些新点子,让人耳目一新。也许是他有几年在农村下乡的农民情节,为官后,特别关注“三农”问题,他不搞花架子,正像“中共黑龙江省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工作人员鉴定表”中所说:“他在半年的巡检工作中,先后深入到三个市、十六个县区、七十七个村屯……”。他在几十年的工作中,已经养成了自己习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已经在自觉地践行着习总书记的教诲: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他在平静的仕途之路上是一帆风顺的,相信以他的智慧和勤奋,今后的路会更加光明,更加璀璨,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