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系统地阐明了中央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方面,提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是总书记对社会工作的期望和要求。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黄莹老师,自2月1日起以龙江社工志愿服务队1组社工组长身份投入到武汉“2+3”线上社区下沉抗疫模式的前线志愿服务中。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志愿者、社工志愿者和心理志愿者针对社区居民中的健康人群、发热群体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等开展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支持与服务,具体包括需求评估、卫生科普、心理科普、健康咨询、病情跟踪、心理支持等专业服务。2月中旬,黑龙江省疫情不容乐观,黄莹老师加入省民政厅组织的应急心理社会服务队,支援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香坊区新牧社区及黑龙江省各地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院内老人。同时,参与编写《黑龙江省社工社区抗疫指引》、《黑龙江省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新冠肺炎防疫期身心健康关护指引》。
开学以来,黄莹老师一直在总结过去一个月的线上工作经验,希望将经验以实务技术的形式教授给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本学期黄莹老师为17级社会工作的专业学生讲授《社会工作伦理》,这门课程的核心技术在于如何教授学生识别专业服务中的伦理难题,并运用专业技术做出遵守伦理守则的服务计划,解决伦理两难的困境。
认同专业价值观,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教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是帮助每一名社工学生在职业过程在困境中前行的唯一答案,只有保持对专业的认同,才能利用技术去改变案主的境遇。所以价值观的教授的过程,既要让学生能够直面这样灵魂深处的思考,也要使课堂具有生动性,去打动每一个学生。所以在设计案例教学的时候,黄莹老师会选择真实发生的案例,通过引导,突出案例矛盾点,再用课堂辩论的形式激发同学们的课堂学习热情,最后总结知识点,指出同学们处理类似情境容易出现的错误。在线上,黄老师运用超星平台、腾讯会议等软件,组织学生们进行,线上辩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实现课堂线上互动,减少疏离感。
用特殊时期的工作日志,以项目化的方式传授专业知识。在疫情发生以来,黄老师虽然加入的是社工志愿服务队,但一样坚持用专业社工的身份对自己提出要求,每天对自己接案和服务情况进行总结,一是希望为志愿服务队的队友们记录下时光的痕迹,也是希望能将其应用在教学中。真实的案例处理,也是最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一线社工的紧张工作状态。黄莹老师结合社会工作系教学改革的成果将社会工作通用服务模式的6个环节进行项目化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接案、预估、紧急处遇的方法。疫情突发,这个我们平时处理个案的方法完全不同,我们必须在评估的第一环节,给出正确的评级,才能保证我们的队友能将有限的资源对接到迫切需要的群众手里。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一个社工必须能够遵守伦理原则,做出正确的伦理决定,保障案主的能够得到最合理的处遇。
疫情教会我们的那些事。这次的疫情,对教育事业来说是一场巨大的挑战,挑战不在于我们是不是利用线上平台授课。而是我们的青年是否得到了反思,得到了成长。疫情总会过去,但在这段时间里,青年大学生应该思考些什么。黄莹老师在第一节伦理课的最后,设计的这样一个讨论的环节,疫情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作为青年的一代,在国家遇到危难的时候你有没有参与其中,奉献自己的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社工系的同学也加入了社区一线的服务队伍中,黄莹老师用他们的例子鼓舞大家,做有为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