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事迹

学院群芳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友事迹 -> 学院群芳

李牧-原哈尔滨师范学校校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13-04-02 08:45

师者之师,培养人之模范

——原哈尔滨师范学校校长李牧的故事

岁月如流,会把许多往事淡化甚至尘封。当你偶尔打开尘封,就会发现有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且对现实很有意义。本文回忆的是原哈尔滨师范学校(现名为MK体育,MK(中国))校长李牧上世纪80年代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躬身践行中师教育的一段历史。这段时期是该校“文革”后办学条件最差又是成绩最显著的十年。

(一)

1980年,李牧从哈尔滨市教委机关调到哈师范任副校长,再到1984年担任校长以后,就一直躬行实践,与教师一起潜心探索中等师范教育的特色。何谓师范,用李牧的话说,就是“模范的人,培养人之模范”。为此,她带领师生勤奋学习研究,努力实践,不断创新。

早在1982年在她任教学副校长时,就第一个提出,“师范学校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会、会学,还要教会学生会教”,这是师范课堂教学的特点。

为了解决“会教”,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教学语言和教具的使用到板书设计都要规范化并具有示范性;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联系小学教材的内容。这一教学思想,当时引起黑龙江省内中师的重视,受到各校领导的赞誉。

为了塑造挺拔健美的教师形象,学校开设了形体训练课,使学生在形象和气质方面有明显的改变。这一措施引起其他中师的观摩借鉴。那时,学生见校长一拍肩膀,就明白,这是示意他,要“三点一线”,即头、臀、脚在一条直线上,挺胸收腹。

李牧特别强调师范生“三笔字”基本功训练,特别是粉笔字的训练。1986年,哈师范首先改用学生每人一块小黑板,每天写十几个正楷粉笔字,放到走廊里,由老师批改,同学品评。这项措施后来推广到全省师范及市内一些学校。

1987年,李牧开始倡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思想情况写“周记”,班主任批阅指导,校长抽查。师生及时交流沟通,这种书面的道德谈话,对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十分有益。

园丁辛勤百花盛开。1992年,学校召开24所小学校长座谈会,校长们一致认为:“哈师范毕业生到岗后专业思想稳定,教学基本功扎实,工作能力强,整体素质好。”

(二)

但是,谁能想到,这样一流的教学成绩,却是在末流的校舍中创造出来的。当时,哈师范全校的教学、办公、实验和部分宿舍集中在一栋只有2775平方米的旧宿舍楼内,教室不足,只好借用哈尔滨幼儿师范学校的;和师专共用一个食堂和宿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李牧借国家教委要求全国中师尽快实现标准化建设的文件出台之机,开始了为筹备建新校舍长达5年的上下奔波呼吁。1986年,她和市教委有关领导一起到国家教委汇报校舍情况,争取到15万元的基建专款。

1987年12月,李牧在黑龙江大学走廊等了一个小时,终于见到了即将上任的市政府主管文教的程副市长,递上报告,恳请他尽力扭转“先建师专后建师范”的局面,给这位新市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年12月底,李牧听到一位正在开会的人大代表说,市长报告草稿中,没有提师范之后,便冲过门卫的两次拦截,终于在友谊宫会场,见到了为市长撰写报告的两位处长,一顿陈词,得到理解,为曾删掉的师范学校的建设写上一笔。

那些年,她锲而不舍奔波。她曾婉拒文教书记欲来校报告,她说师生的工作不必领导操心,最大的问题是校舍。她曾顶撞市人大视察组,反而博得一位女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同情,帮她出谋划策。

1988年12月,哈尔滨师范学校校舍异地重建的红头文件终于发下来了。此后又几经选址的周折,于1989年9月把新校址定在了学府四道街!这是哈师范一个历史的转折。

(三)

李牧说过:“师范学校的校长是师者之师。校长必须是模范的人,只有模范的人,才能培养人之模范。”在校长任期内,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常年坚持每周上四节课,和老师一样批改作业。她号召改革课堂教学,自己首先上示范公开课。课后,一位语文教师主动写了赞许的评论文章。

那些年,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她顶着压力努力在学校营造一片净土。当时考中师是热门,但学校每年的招生和保送学生上大学,教师的调出调入,都要凭条件凭需要且透明公开。一位被保送到师大的女学生说:“和同类学校的保送生比较,我们学校的保送生没有家庭背景,有的老家在农村,家境贫寒。”

学校领导班子没有以饭待客的习惯,也不愿为此浪费时间,即使对外市县师范的客人,有时也只是在师专食堂买几个菜,吃剩的饭菜要端回来给农村的住校生吃。

她对领导是这样,对自己也毫无例外。在当校长的任期内,她3次搬家,包括孩子婚娶,在时兴办婚礼收份子钱的当时,学校老师都不知道有这事,她也没有因此请过一天假。

学校有一辆旧上海牌小轿车,作为一把手,又是年龄较大的女同志,但她上下班始终坚持步行,有时乘公交车。

1986年她主持普幼师分家,幼师校舍是新建的楼房,各方面条件都比普师好。她却自愿留在普师,并带领普师师生从刚入住不到半年的新楼又搬回小旧楼。

但是,她对教职工的生活和福利,却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她竭力与附小协调关系,接纳教师的孩子免费入学。1986年,她千方百计争得市教委同意,争取到本校教师子女降分录取的政策。1988年,学校得到几套集资房,她全部分给了住房困难的教师。

这就是李牧校长,一个用毕生行动实践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一个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社会都真正需要的人。正如毛泽东的一首词中所写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文/教育科学学院退休教师 刘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