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文法学院召开集体教研会议,本次教研的主题是教改项目阶段研究成果分享。
第一位主讲人是来自汉语国际教育的青年教师刘子楗,她的分享以毕业论文选题技巧在语言学专业课程中的融入为题,以自己的实际经验为例讨论了教师如何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整体提升学术能力和素养,以更好地完成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
在语言学课堂中,刘子楗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四种能力。首先是文献检索能力。学生需要以及自己兴趣为轴,掌握知网的具体使用方法,了解如何获取自己所需的学术资源。其次是文献综述能力。通过对知网资料的大量阅读,学生应进一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创新。第三是调查统计能力。在语言学研究中,仅靠既有资料很难覆盖当下发生的语言现象,仍需要收录的现实当中的语料。因此,在教学中刘子楗老师特别强调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通过问卷、现场教学等方式,学生应掌握如何收集整理日常生活中具有创新性的语料,以丰富自己的研究。最后一项是选题创新能力。学生应能够在大的领域下寻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刘子楗老师随后分享了她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上述几项能力。在专业基础课中,每位学生需写作800字指定材料的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将关注到最新的语言资料,并初步形成学术探究的意识。专业选修课中,学生将进一步发挥自主能动性,主动建立自己的语言资源库,并在其中有效地找寻可研究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此外,刘子健老师亦分享了毕业论文工作坊的实践经验对语言学课程的启示。在现代汉语研讨会中,每个小组内部给予每位同学交流的机会,大家可以畅谈自己的研究思路,在彼此倾听中互相进步。同时,每个组都将选出一名观察员到其他小组中吸收经验,并带回到自己的组中,形成新一轮的头脑风暴与资源共享。在批判性反思的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能获得最大的收获。
社会工作专业的汲新波老师作为第二位主讲人以三脑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为题,向我们讲述了她作为咨询师的经验如何在教学中得以延伸。首先,汲新波老师具体介绍了三脑理论。三脑理论是有美国学者麦克莱恩所提出的,他认为人脑结构大致可分为三层:最下层为爬行脑(本能),负责人体本能的自身运转。中间层为情绪脑(情绪)控制人的记忆。最上层为皮质脑(认知),控制思维、认知、语言等高级功能。三脑互相协同,指导人做出各种行为。在情绪脑极为活跃时,认知脑的活动会相应减弱,因此需要格外注意二者的平衡。
在细致讲解三脑理论之后,汲新波老师具体分享了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过去咨询师的经验让汲老师格外注意对学生内在情绪的体察。即使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部分,也希望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对学生潜在的情绪进行引导。在课堂中,汲新波老师强调教师需要尤其注重几个方面。首先是安全感的营造。每个学生应当拥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尤其是小组活动中,教师应遵守保密原则,保证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在小组内能够被放心地分享。第二,应让学生体验身体感受。通过音乐、破冰活动等让学生们保持一个轻松、积极、开放的分享氛围。最后,教师应尽力保持价值中立,打破思维定势,允许不同的想法出现,仅在需要价值引导的部分对学生进行指导。
汲新波老师以社会工作伦理课程中的案例讨论为例,分享了参与式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她提出学生可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去尝试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具体心境,并将其表述出来,来呈现出不同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如果仅仅按照书本知识进行记忆,学生很难建立现实工作环境中所需要的共情能力。在学生尝试扮演之后,教师可再针对案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指导。此外,汲新波老师亦将工作坊的实践经验与MBTI测试相关的教学可能性分享给参会教师,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极大空间。
最后一位主讲人是来自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张颖老师。张颖老师本次的分享内容是在自己之前的教育规划与教改课题的基础上,针对合作素养与教学实践创新这一主题进行的研讨。她强调,合作素养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贯穿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始终。因此,厘清大学生合作素养的概念、意义与路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张颖老师通过对既有文献的分析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出,合作素养具有多重内涵。它既是一种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知识、技能在合作中加以发挥。同时,它是一种态度,是参与者在合作过程中愿意付出努力的意愿。最后,它是个体与个体间交流协作后,逐渐内化出的合作思想。三层内涵互为表里,从低阶到高阶,在合作过程逐渐形成。
具体而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培养出合作素养,首先需要给每一个小组设定合适的目标,让每位同学能够结合自身能力去担任相应的角色。在这种被赋予的责任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协同完成统一的目标,实现共同的景愿,具备合作的基础。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调整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团队完善最终结果。同时,张颖老师强调,合作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时时关注,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其后,张颖老师进一步分享了合作素养在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培养会合作的人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应该得到有效保证。一直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存在着“单向度”的倾向,即师生间、师师间缺少逐渐深入的、有效的交流模式。针对这一问题,张颖老师提出了以下两点思考。其一,教师不应成为知识的唯一占有者,而是应该将知识的讨论权交还给学生,让大家共同参与,生成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其二,教师应积极建设优良的合作环境,优化教学模式,形成主体优良、良性互动、优质闭环,具有合作属性的课程体系。
在三位老师分享完毕后,周晓燕副院长结合学院实际,重申了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她强调,教学是学院发展的根本,每位教师都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材,帮助成功走向社会的重要使命。教师不仅需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按照培养方案设定的相应标准进行教学,更应该多多聆听学生的声音,真正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
活动最后,龚宏院长对本年度文法学院集体教研活动的展开进行了总结点评,对每位老师的认真准备表示了高度肯定,同时对日后教研活动的方向、教师职业发展的路径提出了中肯建议,希望广大教师聚焦学生成长、对标个人发展,在学生创新创业、教改项目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与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