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学期,开启新的课堂。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降低疫情对教学的影响,按照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在学校统筹布置下,在学院的周密安排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研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凝心聚力,精心谋划,如期开展线上思政课教学,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一、加:提前谋划,发挥教研部备战合力。
防疫抗疫战,是我们共同的战斗。高校教师的战场就在每一个线上教学的课堂。早在2月4日,学院即率先启动疫情期间教学应急准备方案,通过网络商讨、微信群沟通等形式号召春季学期任课教师做好线上授课预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研部立即成立2020春季学期线上授课备课微信群,线上教学方案精心谋划,全员动员,做好线上教学各项准备。教研部积极与省教育厅联络,精心选择省教育厅示范课资源作为网络教学资源。并通过网上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确定教学进度、修订教学大纲与课件,并通过录播、更新教学案例等方式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目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课线上资源与相关教学资料均已上传超星泛雅平台,为线上教学的如期开展提供了充足保障。
二、减:多措并举,减轻学生线上学习负担。
根据学院统一安排,教研部任课老师第一时间激活超星泛雅平台课程,建立班级,对接学生,并进行在线教学测试。同时,为防止线上教学遭遇流量高峰,造成超星网络学习平台阶段性功能受限,最大限度保障教学效果,教研部拟定预案,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多措并举,确保线上教学顺利开课。如陈晓利、谢志辉、顾博老师通过自建学生微信群开展教学前布置与测试;王莹、武胜男、张聪老师分别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直播教学互动;赵彦波、季宇、张福红等老师通过超星平台组织课程教学,同时利用发布活动与学生互动答疑,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学生线上上课扫清障碍,减轻负担,充分保障了学生在线上学习的有效时间。第一周完成了809人的线上授课任务。
三、乘:精细管控,确保线上教学实效性。
传统教学方式发生变化,面对面教学转为键对键教学,亟需教学设计优化升级,确保教学实效性。教师严格把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对教学过程实行精细化管控。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推送课程说明,相关学习资料,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相关内容与考核方式。同时,教研部教师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共享教学资源,分享教学设计方法,并以专题形式上传讨论题、测试题、作业题40余道,建立作业库,方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调阅与使用。课中:教师利用学习通发布签到通知,确保每位同学都“在场”,并根据专题内容,在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室等平台进行在线直播或互动性辅导。课后:充分发挥思政课思想引领作用,将“抗击疫情”作为主题融入专题教学内容,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形成过程考核作业六项,授课教师根据每个班级的授课情况,个性化定制课后测评,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并及时进行评阅和反馈,确保教学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大大提升了线上教学实效性。
四、除:以课为媒,消除学生心理焦虑
肺炎疫情是当前社会热点,也是学生关注焦点。如何将学生关切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理性分析看待疫情发展,从而汇聚抗击疫情社会能量,在特殊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关怀与情绪疏导对每一位思政课教师而言都是一个重大挑战。在备课阶段,教研部积极倡导专题课授课教师一方面要精心准备专题授课内容,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充分沟通,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实际情况与情绪诉求,根据学院要求和课程特点,有针对性的准备互动内容。如季宇老师在开课之前,向专题课学生发送《写在前面的话》,鼓励学生传播正能量,在新学期增强学习自强与自律。顾博老师结合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质与内涵,与学生共同讨论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龙江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学生们反响强烈。老师们还设计了课间休息,小运动时间,引导同学们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同时,第一周授课结束后,老师们汇总了学生线上授课情况,对确实有实际困难的同学进行了了解,准备为他们单独设置适合的学习方式,线上教学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正是由于教师们的精心准备,强烈的责任心,开学第一周的专题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交出了一份相对圆满的答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使课堂摆脱了时空限制,消除了师生因为距离而产生的隔阂感;线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专题课更加丰富多彩。“战疫”仍在继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研部的线上教学也在深化开展、有效推进。接下来,教研部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大力推动专题课程智慧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的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研部
20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