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潘德荣先生回母校并在政法学院作学术报告
10月19日,在政法学院模拟法庭内,学院师生济济一堂,欢迎学校的老校友潘德荣先生,并聆听他的报告。潘先生是MK体育,MK(中国)的前身——哈尔滨师专1977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的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涵静书院院长,曾经留学德国,并获得鲁尔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哲学研究。10时许,在热烈的掌声中,潘先生来到了报告会现场。参加这次报告会的有政法学院院长李惠男、人文学院院长龚宏、校校友会办公室主任孔令伟、校科研处副处长宁凯、潘先生当年的授课老师李幼怀教授和刘英民教授,还有闻讯赶来参会的潘先生当年的部分同学,以及政法学院的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报告会由政法学院院长李惠男主持。
潘先生报告的题目是《问学之道》,报告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关于学习与问;二是思与反思;三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价值。在报告中,潘先生从自己的求学经历讲起,回顾了自己当年在我校以及在德国鲁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求学经历,指出学习的关键在于发现问题,在于设疑,要勇于发问、不耻下问。而设问之后就要进行认真思考,并对做过的事情、做出的判断经常进行反思。他认为,认识无止境,学习无止境,现象背后都隐藏着本质,要从感性出发,经过知性,到达理性,追寻事物的本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人为地将各种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划分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但自然科学决不是自然本身,它也是人的活动,是人文现象,必须和人自身联系在一起。他指出,人文科学非常重要,它支撑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屹立于民族之林,必须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
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在思索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报告结束后,李惠男院长代表政法学院全体师生对潘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我们奉献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希望潘先生能对我们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给与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当潘先生离开会场时,学生们都还陷入在沉思中,品味着潘先生的话语。其实何止是学生收获颇丰?在场的所有教育工作者也都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期待潘先生以及所有学有所成的校友经常“回家”,顺便带给我们精神上的食粮与养分。
2015年10月21日
政法学院、科研处、校友会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