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简介
食品工程学院成立于2016年,由学校原有理学院的化学专业和工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等合并组成。下设食品系和化学系,包含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中韩联合办学)、化学(师范)、精细化工5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专业是黑龙江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目前,在校本科生1195人。
二、党建领航,校准育人方向标
食品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始终秉持以党建引领“三全育人”的培养理念,围绕学校“三三五”发展战略,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突出“一高、两有、三强”人才培养特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实施北大荒精神育人工程,持续打造学院的“北大荒之光”、学生第二支部的《匠心筑梦、化启“食”代》、食品系教工支部的《“食”代先锋》的党建品牌,三个党建品牌均获得MK体育,MK(中国)“示范党建品牌”建设项目,学院强化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打造团结、进取、务实、创新的工作氛围。
三、师资筑垒,夯实教学承重基
(一)人才引进与培育双管齐下
学院引育并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坚持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目前,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近五年累计引进博士师资28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名,博士后进站6名,国外访学研修2名,国内访学进修2名。学院现有教职工65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2人在行政管理岗),实验教师9人(1人在管理岗),辅导员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22人。教师中博士学位42人,占比专任教师比例87.5%,校级青年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能手3人,校级教学新秀4人。
(二)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协同共进
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学院组建了多个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围绕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核心任务,开展深入研讨与实践。科研团队则聚焦食品、化学化工行业的前沿热点问题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攻关。近年来,学院累计承担企业横向课题30余项,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在创新综合实验、实训课程及学生科技艺术节成果展示等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以实践,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案例,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打造了强劲的双引擎。
四、教书育人,专业建设创一流
(一)课程体系优化升级
学院依据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食品、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优化。构建了 “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特色课程” 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教育课程中的学科基础课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专业教育课程中的专业核心课紧密围绕食品工程、食品安全、化学化工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操能力。同时,我院着重构建“一体贯通、三阶递进、五创融合”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学院积极推进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和课程信息化建设。近三年,学院获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5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2个,建设在线开放课程2门。
(二)实践教学创新突破
学院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与省内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达40余家,共建校企合作课程2门。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了食品加工、食品检测、食品研发、化学化工、师范教育等多个领域。同时,学院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于2020年建成工程实训楼并投入使用,实验室总面积5414㎡,实验室89间,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室、化学专业实验室、化学分析测试中心、食品专业实验室和食品工程实训中心,实验设备总价值达到1736万元,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类实验教学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院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食品加工、化学化工产品研发、教育教学示范课等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从项目的选题、方案设计、实施到成果展示,学生全程参与,在实践中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改立项、参赛促优促强
学院积极培育教师教改立项,近三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16项,校级辅导员思政专项5项。承担省级各类教改课题12项,其中重点委托项目1项。此外,学院培育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育教学比赛,实现以赛促优,以赛促强。近三年分别获得省第二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本科教育赛道一等奖1项,省教学创新大赛(教授组)二等奖1项,第七届黑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1项,其他微课及多媒体课件比赛获奖2项,教学水平得到同行的高度认可。
五、成绩卓越,科研成果服务地方
(一)科研团队助力科研结硕果
学院目前拥有“环境材料工程”市级领军人才梯队1个,校级“龙江特色食品研究与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和“软化学催化及储能新兴材料”科技创新团队3个,校级“寒地农林食品开发”青年博士创新团队1个。此外,我院与黑龙江省农投食品集团联合建立的“绿色食品加工现代产业学院”和“绿色食品加工研究中心”,以及与漠河市政府成立的“寒地农林食品研究中心”,整合了全院教师的科研力量,初步搭建起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的框架,为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地方经济提供较为稳固的支撑体系。
(二)高质量科研成果实现新突破
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重点研发规划指导类项目3项,获批省级“植物基健康食品加工产业技术研究院”1个,省级及其他厅局级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34项,累计科研经费1683.6万元,其中纵向课题经费502万元;授权发明专利22项、发表高水平(SCI)科研文章7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0余部。
六、学生发展,收获成长新硕果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教学与教育协同、专业与实践协同,强调全体教职员工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与要求,共同做好学生的管理、教育、服务工作。
(一)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近三年,在学院的精心培育下,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6项,省级金奖14项、银奖30项、铜奖45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计划中,获国家级立项46项,省级立项17项,其中吴勇主持的《基于AI智能领域的可延展、自修复超级电容器的开发及应用》荣获国家级重点支持领域项目;在挑战杯中共获省级金奖8项、银奖8项、铜奖11项。在化工设计大赛、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化工原理大赛、精英杯食品创意大赛等各类专业、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北部、东北赛区)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国赛二等奖1项。同时,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就业升学成绩斐然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升学工作,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的就业升学创造良好条件。近三年,学院学生的研究生升学率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特色考研辅导课程、专任教师的“一对一”报考、面试指导等全流程辅助指导,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研究生深造毕业后,部分学生已经成为东北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的硕士、博士生导师。此外,学院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校友等为学生开展就业讲座、职业规划指导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近三年,学院就业率在90%左右,且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食品加工、食品检测、食品研发、食品安全监管、化学化工等领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食品工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系统布局、整体规划,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术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快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步伐,构建一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