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刘晓燕,1980年,心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MBA专业硕士生导师,广州市高层次人才,美国管理学会(AOM)、中国心理学会(CPS)会员。长期从事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围绕员工职业延迟满足、情绪耗竭、工作压力等研究领域,在《心理学报》《管理评论》《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Career Development Individual》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是职业延迟满足概念的提出者和深耕者。此外,擅长将心理学的行为实验设计与组织模型相结合。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作为项目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我于1996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哈尔滨师范学院,当时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那个时候师范学校是大热门,毕业后又可以分配在体制内工作,因此家人觉得相比起前途未卜的高考,这对女孩子来说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于是,我母亲偷偷修改了我的志愿,最终让我如愿考上了师范学校。当时全市只招生60人,两个大专班。一个语文一个数学,我的理科成绩比较好,就来到了九六大二班(数学教育班)。当时班里30人,只有一个男生,这位男同学张艳波现在已经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并且在我们班寻得了终生伴侣,当然这是后话。
来到师范学校的第一天,面对的就是严格的校纪校风,还有一年一次的军训(我读的大专班是5年,也就是我们军训了5次)。当时被子要叠成豆腐块,鞋子要摆规整,床单要平整,墙面上不许贴任何东西。此外,九点就要熄灯,同学们不能讲话,早上五点多就要起来跑步,然后去饭堂吃饭,上课。十六岁的我们在军训时学会了《说话心里话》这首歌,那时候唱得真是泪流满面,也不知道是因为被歌声感动,还是因为想家。我父母当时拿着我最爱吃的锅包肉来看我,在师范学校的栅栏外面塞给我,那种心酸到现在我还记得。
可能因为年纪小,我们适应学校的速度是惊人的,很快就开始探索师范学校的有趣之处。对我而言,从小喜欢文艺,尤其是跳舞。每年国庆的“集体舞比赛”是我大展身手的时候。我集舞蹈编导和指导于一身,半夜用随身听选曲听得热血沸腾,然后周末回家反复编排,最后拉全班同学来排练。同学们不想早起,我就站在走廊使劲拍打宿舍门,最终是自己的同学没叫起来,别的班的同学集体出来抗议。尽管如此,同学们当时还是非常配合我的工作,我们班也越战越勇,五年来拿了五个集体舞比赛一等奖,从来没有给同年级其它班级赢的机会。当然,我在同学们中的威望也就在这些活动中树立起来了。
在师范学校那五年,我并不是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过我的老师对我印象深刻多半是由于我参加各种学校活动:“一二九大合唱”的最佳指挥,“青春风采大赛”的不知道第几名,“班会展示”的各种搞笑表演,还有校舞蹈队大队长,这些和学习一点没有关系的title让我也成了当时学校的知名人物。我们班同学对我的印象可能就是大大咧咧和不务正业吧。不过正是在师范学校这种“轻学习,重活动”的氛围下,我真是练就了一身本领,现在的沟通、组织、协调、表达能力大概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训练出来的。
时间来到了1999年春季,当时师范学校承接了黑龙江省厅出访的一个任务,参加日本新泻市举办的“国际高中生艺术节”。当时的高中生都在忙于高考,哪里有时间排练。所以这样的任务就落到了年龄相同但是没有高考压力的师范生身上。我们的舞蹈老师杨晓玲老师曾经在87版《红楼梦》中扮演过夏金桂,从小习舞,是一位非常专业的东北民间舞编导,之前也曾带领团队出访过日本。而我因为身材高挑很受杨老师的重视,故当时任舞队队长的我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那次赴日表演中的一员。排练从春天延续到了夏季,那个时候几乎是体力和注意力的极限了,而正应了那句话“吃多少苦,享多少福”,后来的日本之行受到了日方国宾级的待遇,也让我们这些不到20岁的少男少女见了从来没见过的世界,从此我们的心底种下了一颗想要飞翔到远方的种子。这个团里还有后来非常著名的音乐人刘卓。
回国以后,师范学校的学习生活照旧,而同学们都感觉我一反常态,退出舞蹈团开始苦学英语,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在学习。只可惜因为前三年太不用心学习,在毕业的时候并没有继续专升本的机会,而只能无奈地选择就业。但是对当年的我来说,所有同龄人喜欢的事情对我都没有吸引力:分配去一个好单位,寻找一位条件好的伴侣,或是吃喝玩乐。当时我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继续求学。
在分配在小学工作的两年里,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四六级,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四六级考试,四级考了四次才通过,而考六级的时候我已经可以高分通过。对于未来的专业,班主任韩丽老师给过清晰的指导,师范没有专业,唯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是学得比较多的,这两个专业将是未来考研的方向,当然,心理学更有趣,自然纳入到了我的奋斗目标。那两年,我从家里搬到了哈工大的研究生宿舍,就为了感受工大的学习氛围,也羡慕他们能够继续在学校读书的生活,一边激励一边向往地就来到了考研的冲刺阶段。我和工作单位校长请了假,专心在家复习,一举考中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那年正赶上SARS,复试考卷是拿回家做的,记得很清楚。
我的同学感到惊讶,还有一些身边人感觉不解,这么好的工作就不要了,读了研究生就有前途吗?年轻的我什么也不管,只想再次去拥抱知识,向往未曾去过的远方。就读硕士期间,我努力刻苦,并且在毕业时候发表了国内心理学领域的顶刊《心理学报》,也正是因为这篇论文,将我推向了更高的学府。我们学校之前的陈威院长曾是我心理学的老师,也毕业于哈师大,我们由师生关系变成了后来的校友。而这次,正是受到了陈老师的推荐才有幸成为师范学校90年校庆的优秀校友。
之后的学术之路异常平坦,似乎所有的苦都在之前吃完了,我的人生像开挂了一样。在硕士毕业一年之后,我又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博士,当时的苦恼是:“我到底要选择去哪所学校?”这话现在看来可能特别凡尔赛,但是当时我都是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的。最终慕名去了北大。由于我博士方向是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毕业以后和我先生来到广州,在广州大学管理学院工作至今,培养学生和做学术研究是我目前的主要工作。至于跳舞,是我终生的爱好,从未放弃。
这个从师范生到博士的故事,除了意志和勤奋起了决定作用以外,不可缺少的是那个时代的推动。我的同学是第一批国家本科生教育放开的受益者,在初中成绩优异的我看到班上最差的同学都读了本科,痛苦是触及心底的。另外,师范学校的生活给了我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大开眼界的机会,在那五年人格开始慢慢完善,并且有了把握自己生活的力量。毋庸置疑,我的师范学校同学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而我只是多了一份勇气去尝试做另一个自己的可能,很幸运,我成功了!回过头来,必须感谢时代,感谢家庭支持,感谢那时候的自己永不放弃!
对母校的祝福和期望
现在有时我还会梦见十几岁的自己在师范学校生活的日子,师范学校的同学是我这辈子中最重要的朋友,我们一起见证了青春的成长和时代的变迁。母校90华诞,为教育战线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骨干,我的故事只是比较特殊,同那些战斗在小学教育一线的同学校友一样,我们现在只是站在不同的岗位为国家教育作出贡献。至今还能吟唱师范校歌《托着太阳升起的人》,永远记得师范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再次祝福我的师范母校生日快乐!无论走得多远,我们永远是您的儿女!
刘晓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