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都是历史文化精髓的积淀。每逢佳节,举国欢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法学院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大势渲染德育教育氛围,烘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让德育工作走进每一个文法学子的心中。本次系列活动也旨在通过丰富的比赛形式,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达到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2019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文法学院举办“写春联 送祝福”活动。笔下乾坤大,纸上韵味浓,以汉字为载体,藉毛笔之柔锋,提按顿挫,腕底生奇趣,浓淡枯润,字里显灵通。文法学子手书春联,展尽文法风采。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2019年4月,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文法学院举办首届诗词大会,同学们对诗答题,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笔直方正的骨骼撑起了千年的文明,平仄起伏的韵调氤氲悠久的文化。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文法学院在五号楼国学堂举办一年一度的汉子听写大赛,摆脱大学生在信息时代下见字忘音、提笔忘字的窘境,扎实提高听写、听说汉字的能力和汉字音韵辨知能力,大力营造大学生正确读写汉字、感受汉字背后的知识与文化的良好风气,自觉成为传播汉字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担当者,进一步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

红心香糯满唇芳,诗酒长吟庆端阳。在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文法学院举办“诗说端午”为主题的端午诗会,会上融入了古琴、书法、朗诵、斗诗等元素,师生共享诗乐繁华,在诗歌声中追思屈子情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为缓解2019级新同学离家的相思之苦,文法学院在中秋节当天举办“歌舞中秋”文艺汇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好在亲情常在人长久,千里也能共婵娟。清宵欢畅,一饮流殇,交杯碰盏,杯中月已碎,天上月虽浑,人间更团圆。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每阅此诗,心中便不得生出思乡之情。今日重阳,亦洒暖阳,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传承孝道亦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文法学院师生走进敬老院,暖心的话语将老者的生活提亮,贴心的陪伴给老人送去关怀和温暖,传承敬老传统,弘扬中华文明,使得这平凡的日子不再平凡。

浩瀚青史,概括于坛内;辉煌文化,浓缩于眼前。文法学院通过开展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使文法学子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担负起传承责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永续发展。手写春联、清明汉听、端阳诗会、中秋晚会、志愿重阳等活动不仅增强了“我是中国人,说中国话,过中国节”的爱国情感,更使文法学子与老师之间、与社会之间拉进了距离。学古不泥古,尊儒不排他,全院师生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自身魅力,创造人间福祉,推动历史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