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大学生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中国梦呼唤梦想教育,梦想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之源。9月10日,汉语言文学专业组织2019级172名新同学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业感知教育活动,使同学们对专业历史与发展现状、专业师资水平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就业前景等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全面推进教学改革与“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本次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色。
1. 信息化教学助力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是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金课的重要手段。为使新生逐渐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本次专业感知教育选用“学习通”为教学辅助工具,改变了传统的“我说你听”的集体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机械地接受为双向交流与积极互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参与了签到、选人、问卷、测试等活动,初步感受到了信息化教学的便利与乐趣。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采用既符合青年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特点,又实现了知识的传授和情感的交流。

2.教师启迪与朋辈引领相结合
活动中,关于专业师资队伍及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介绍,使新生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技能思维、就业思维也在悄然渗透。来自2017级的四位同学根据自己两年来的学习经历生动地描述了每一位专业老师的教学风格与突出特点。这四位同学不但成绩优秀、专业素养扎实,而且积极参与各类学习实践,本次活动中他们展现出的积极健康、热情向上的学习态度也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个人。新生们通过倾听,实现了共情,相信他们会积极借鉴他人的成长经验,实施自我调节,努力融入新环境,迎来自我教育与新的成长。

3.自我认知与前景展望相结合
多数新生在入学后有一个较长的迷茫期,入学教育是新生的“第一课”,是学生独立成长的起点,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点。针对新生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表现出的强烈的认知渴望,本次感知教育既进行了充分的答疑解惑,同时也带领同学们完成了自我反思与未来展望。在对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设置与实践教学安排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同学们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客观的自我评估,大家纷纷表示对未来四年的学习与生活充满了信心与渴望。


在活动的尾声,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代表们以视频的方式传递了对2019级新生的祝福与期待,朴实无华的语言、语重心长的表达,点燃了现场的每一位参与者,热烈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学长的感谢与祝福,同时蕴含着对自己的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专业主任周晓燕老师用“不虚此行、不负韶华、不辱使命”表达了她对2019级新生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四年的学习生活,找准定位、看准方向、赢在未来。最后,同学们在班课中表达了自己参加此次学习的感受,并在便利贴上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入学愿望。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教师27名,这是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水平好、科研能力强、师风师德优秀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近年来,专业在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两门省级精品课,《金庸小说阅读与赏析》《说文解字》两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金庸小说阅读与赏析》一门省级线上线下精品课。80%的课堂利用“学习通”“云班课”等教学工具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获批校级“混合式教学”立项3门,“课程思政”立项3门,是首批校级“专业思政”试点专业。
专业依据学校办学特色及社会需求,积极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深化基础课程改革、推进课堂革命。实施“一体两翼三平台”素质培育体系,推进“三字一话”训练,加强文本解读、文言文教学、课件制作、教案设计等中学语文教学技能及公文写作、文案设计、活动策划等职业技能的培养,建立了哈尔滨69中学、黑龙江报业集团、凤凰网等12个实习基地。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紧密融合,构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青葱剧社、国学社、书法社、品味读书会、创意写作协会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多年来,专业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土壤耕耘不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推进初心教育、责任教育、梦想教育、创新教育,用理想信念铸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专业教师将梦想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使学生充分认知梦想、拥有梦想,从而努力地践行梦想。此外,定期邀请优秀校友、知名作家、书法家、文艺评论家、文化工作者及教育专家走进课堂,组织学生观看世界知名剧目及高雅音乐会,开展由教授领衔的写作、演讲、书写、教学技能等专业技能实训工作坊,努力为学生筑梦,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学生竞赛提升和检验训练成果。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教学、征文、演讲、书法等大赛中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文法学院
2019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