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试点项目申请书
项目类别 第三类第一项
项目名称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院校 MK体育,MK(中国)
填表日期 2011.5.27
黑龙江省教育厅 制
2011年5月
填表要求
1.每个单项试点项目须单独填写一份任务书。
2.项目类别主要参照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第三部分“改革任务和措施”中所列的内容进行填写,格式为第×类第×项。如申报“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类别应填报:“第1类第2项”。
3.项目完成时间一般不超过5年。
4.表中栏目空白不足的可加页。
5.请用四号宋体填写,A4纸双面打印,每份任务书单独装订。
一、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
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 |
具体负责部门 |
教育科学学院 |
负责人 姓 名 |
陈威 |
工作单位 |
MK体育,MK(中国)教育科学学院 |
行政职务 |
院长 |
电子信箱 |
weichen_hrb@163.com |
电话 |
86663416 |
通讯地址 |
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
邮政编码 |
150086 |
主要参与部门 |
教务处、科研处 |
|
|
|
|
|
|
|
二、立项依据
(一)基本思路 1.实行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方案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责任 卓越教师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一起,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在部分高校实施的四大人才培养计划,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用大学文化融合中师文化精髓,坚持继承、超越与发展,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适应教师教育及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专业化的卓越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专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传统教师的培养机制的问题逐渐凸显:师范生对于小学教学改革现状缺乏了解,教学实践不足,就业竞争力弱。面对这样的形势,必须积极创新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小学卓越教师教育的培养方案。 2. 实行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 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依托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小学师资。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卓越小学教师的特点 卓越小学教师应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科学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以及献身小学教育事业的精神。 (2)具有比较全面而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够从事小学主要学科教学。 (3)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具有成为研究型小学教师的潜力。 (4)具有扎实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手段。 (5)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以及较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技能。 (6)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个性以及较强的与小学生沟通的能力。 (7)在教育学、文学、数学、英语等学科方面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并具备从事进一步学习和提高的基础。 2.卓越小学教师教育的特点 为达到以上培养目标,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必然要与普通小学教师的培养有所区别,具体将体现在培养深度和培养模式上。通过一系列扎实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尤其密切联系实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勇于大胆开拓,敢于采用教育教学革新手段,促成培养质量的提高。 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此,本项目主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小学参与教师职前培养过程。此问题涉及与教育行政部门、小学、大学多方面的协调机制建立、具体的参与形式、各方面分工合作、效果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二是教师教育按基础教育小学教师标准培养人才。此问题涉及到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检测,同时此培养方案运行中与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运行的交叉问题的解决。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和创新能力。此问题涉及到卓越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实效如何体现。 |
(三)前期工作基础 MK体育,MK(中国)小学教育专业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升本,2003年招收并培养本科学生,实现了黑龙江省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历史性突破,填补了黑龙江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空白。2004年学院成为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15家常务理事单位之一。2006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006年专业必修课程《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2007年迎接教育部本科院校评估,受到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研究》获黑龙江省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6月7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题为《凸显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 全面推进特色专业建设——蓬勃发展中的MK体育,MK(中国)小学教育专业》的报道,宣传我院特色专业建设的经验,发挥了特色专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2010年11月成功完成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的国家级培训。小学教育专业不断打造专业特色,获得了初步成果,实现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多年的教育教学已经形成哈尔滨小学教育专业独特而又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定位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培养规格可用“2111”来概括,即可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课的教学工作,兼教一门其他课程,带一门活动课程,其中专长一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了以“综合培养、学有专长”为特征的“2+2”的培养模式(先综合后分方向模式,即分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体现“三性一体”的特征:所谓“三性”,一是体现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共性;二是体现师范教育体系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性——双学科或双专业教育,即开设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三是体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特性。所谓“一体”,就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一体。因此,人才培养特色是:教学技能专长化、敬业精神个性化。通过系列性的小学教师教育“五化”特色(教学行为模拟化;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课件制作专长化;特长培养个性化)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得到了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全国同行的肯定和支持,成为全国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引领。 |
三、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根据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不断完善和着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具有综合化的知能结构、专长化的职业技能和个性化的敬业精神,在职业能力和从教素质方面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具有研究和管理的潜质的优秀小学教师。 |
(二)阶段目标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校内学习。在卓越小学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下,全面进行知识储备。 1. 全面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要求具有本科水准的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加以综合,科学与人文素养加以综合,使其对教育、教学和学生都有明确健康的理念,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宽阔的知识视野,文理兼通,形成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形成综合化的能力结构。 2. 接受教师教育基本技能训练 应具有胜任班主任工作,能够完成人格化育的教育管理工作技能;具有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的教学工作技能;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开发课程资源、反思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第二阶段:校外实习。 在各方面发展目标上实现全面突破,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1. 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 通过小学一线教育实践,与优秀小学教师结对子,学习掌握优秀小学教师良好的教育教学技能,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2. 形成高尚教师精神和品格 通过教育实践,深刻理解教育与儿童,形成强烈的爱心、全身心地融入儿童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最终形成对小学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并将其内化为持久的职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出富有生气和色彩的“人的教育”。 |
(三)改革措施 要通过实施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创新高校与基础教育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创立高校与小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小学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小学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二是以强化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设立一批示范实践教育中心,师范生在小学实习一年,在真实环境中研究小学教育教学,做毕业论文。 三是扩大小学教师教育的对外开放。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内外交流和省外实习、顶岗实习等。 |
(四)配套政策 1.学校为每个接受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学生配备双导师,校内学习由具有博士学历或者副高职称的大学教师指导,校外实习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小学教师负责。 2.参加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学生将获得优先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优先推荐参加工作。 3.高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小学联合出台政策,配套资金,鼓励高校教师教育的教师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小学教师成长规律,鼓励小学教师参与职前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 |
(五)保障条件 1.学院加强领导,成立以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的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小组,负责此项目的专门管理工作,具体培训由系主任负责。 2.学院对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过程管理,纳入学院教学过程管理系列,加强管理与督查。 3.学校牵头,系统组织学院、小学及相关部门的协调,保证计划顺畅进行。 4. 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发挥校园网与学校资源库的功效,不断充实,完善网络设备,保证互动交流。 5. 开放学校图书馆和小学教育专业资料室,学校定期购置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图书,并向优秀学生提供书目。 6. 积极支持参加此项目的教师、学生参加各类培训与教学教研活动,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
(六)进度安排 1. 计划准备阶段 制定《卓越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条件。出台相关文件。联系基础教育实践基地。 2. 计划实施阶段 (1) 第一阶段:校内学习。完成现代教育理念研修任务与教育教学基础技能训练任务。夯实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 (2) 第二阶段:校内学习。完成教育实践任务,包括教育调查、见习、小实习。 (3) 第三阶段:校外学习。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累计时间一年。。 (4) 第四阶段:校内外结合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任务。 3. 计划总结阶段 对计划运行情况总结反思,修订《方案》。为毕业生建立教育追踪档案。 |
(七)风险分析及应对预案 1.风险分析 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未雨绸缪。 (1)小学教师培养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协调发展的问题 缺乏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与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整合机制,大学与小学的合作形式有待探索和启动。合作机制需要不断研究协调。 (2)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教学条件亟待改善 卓越小学教师教育计划的分散见习、集中实习、连续的教师技能的培训均大量经费支持和保障;缺少培养小学教师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的实验室;缺少与小学教育交流与互动的现代化平台等,教学条件亟待改善。 (3)双导师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师资队伍的进修、对外交流在现有政策下受限;尚需打造能够从事卓越人才培养的“理论型”与“技能型”兼备的师资队伍。 2.应对预案 (1)与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沟通,取得政策上和行政上的支持。 (2)寻求多种形式,如立项申请、上级拨款、企业赞助等,取得经费支持。 (3)建立健全各种实验实训室,安装教师教育远程互动系统,在软、硬件上改善教学环境。 (4)不断开拓教育实践基地,取得密切合作。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情意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和社团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修养。 (5)重视师资队伍打造,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