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1时,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学院)在2322会议室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交流研讨会。全院副高级以上教师参加研讨。研讨会由党总支书记刘刚主持。
研讨会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措施办法”议题展开。土木专业教师王大勇副教授作了“以学生为中心,土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思考”主题发言。王大勇老师认为:人才培养要定位需求,需要看当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及新技术的发展及企业的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着力增强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筑业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筑业要发展成具有集成化、精细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工程建造领域的深度融合,向着绿色环保的,具有全寿命周期特点。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重在企业思考、人才能力思考、社会需求等诸多方面。要关注学生毕业就业定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及毕业课程等等。
建筑行业企业对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及人才培养有待加强的方面的建议主要有:1)专业面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土木工程的基础知识。2)掌握建筑信息模型的基础知识。3)加强基础课程教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4)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增加施工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建筑法规方面的知识教育。6)跟踪新技术的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7)适应环境的能力,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敬业与拼搏精神,合作精神。8)对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沟通与协调能力等。9)文字及表达能力。针对建筑行业、企业对专业学生的需求,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能力,满足社会企业需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与企业需求相对应:
1、具有全过程设计施工管理甚至运营专业能力。在大三大四就应该设计有施工全过程模拟实践课程,而不是单纯靠不规范、不完整的实习实训甚至毕业设计来训练学生,让学生走出去就能适应企业要求,而不是再适应1-2年。因此需要学生具有如下能力:建筑结构设计能力、施工组织能力、三维建模及分析能力、预制加工与设计能力、信息化管理技术、机械化安装技术、结构安全、健康监测能力、建造环境感知技术。而能力培养要贯穿整个设计课程,可以实战甚至虚拟设计,务必让学生掌握2-3个基本技能适应企业需求。
2、要有针对性的课程加强技能训练、实践培养。专业认证是大势所趋,强调以学生为主,结果导向,细化过程,重在能力培养。还要强调做出自己的专业特色,重点培养专项能力。如:测量能力、绘图能力、施工技术组织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内业及档案管理能力、预决算招投标能力等。解决方案向重点课程倾斜,如施工技术、施工管理、招投标、测量、绘图、监理档案等。
3、大学期间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的人才。对于缺少基本交流能力,缺少必要的专业技术能力,情感部分缺失的,无进取心的低素质大学生,各企业是不欢迎的。所以要综合训练,把真正的交流、讨论、思政、个人展示体现在课堂里,还有活动实践中。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重要论述强调的。每门课程要开发锻炼学生听说写能力,让课程思政融入课堂,要使学生人文素养更高,素质更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土木专业教师、博士、贾贞副教授围绕“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契合”主题作了发言。贾贞老师认为:
1、抓校企深度合作,要有效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加人才输送渠道。一是加大校企“双主体”培养人才机制,培养方案建立邀请企业管理专家和一线能工巧匠共同完善,定位方向对接程度加大。二是校企双方专业共建、资源共享,教师、学生、企业人才等实行互换制度,企业平台和学校硬件资源互通,减小阻碍,培养机制灵活化。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针对性培养人才,增加就业。
2、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一是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应集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工作实践、职业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充分满足学生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训的需要。二是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积极寻求行业企业的技术支持,真正实现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本专业岗位的了解,为顶岗实习做好知识和技能储备,提高就业能力。
3、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一是“双师型”教师培养,鼓励校内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考取注册行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等。二是优秀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通过举办各类培训、专题讲座和讨论,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有效引导教师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依据职业教育的理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围绕人才培养定位,结合两位老师发言,与会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对接行业企业,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能力全流程培养等诸多方面作深入细致研讨,真正达到了为学校“十四五”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