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发展也称为有效参与。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他才能发挥主体作用,a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b表达的空间,c时间的空间,d同伴交往的空间。2、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精心的组织,有效地引导,真诚的合作,给予必要的辅导,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思考的全过程,交往互动是一种教学思考贯穿每个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要符合学生服的学习需要。同时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其针对性。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学习是需要互动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在教学习要更可能的让学生“先做后说”,先让学生去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困难与创意等,然后组织学生去说,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有效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要体现数学课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发展的内涵,是其它两个目标的载体,知识与技能要教给学生科学的精神,数学的方法,学习理科的兴趣,如果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这些,学生的发展是缺失的,情感态度是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它包括四个方面:(1)乐趣感(2)成功感(3)焦虑感(4)厌倦感,这四个方面中前两种是积极的,后两种是消极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的作用体现小学数学教育的功能——育人,这也是基本目的。数学课程分为显示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而隐性课程是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题的题材是隐性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待人接物等,所以说教师的身教大于言传,这种隐性课程对数学课堂的文化建设,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只要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都是有价值的,这关注了学生大智慧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期望,也是日后学生发展的导向,因为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永远也不能改变。
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快速的机遇,这两者并存。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而我们要想成为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就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吧我们的工作当做事业去追求,因为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去专研,享受自己工作的乐趣,同时要有较长时间的研究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还有善于进行课堂教育反思,不断把研究成果转变成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这样的研究实践,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的途径,这就要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决策能力。有效地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发展比学生的发展更重要。
以上这些好的理论有待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指导我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便于自己快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