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听了来自一线的哈市道里区教研员马金国老师的讲座,他讲座的主题是《案例教学——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几年来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常常写一些教学案例,但对教学案例却从没有过正确的理解,对它的作用更是知道的微薄。今天听讲座后,让我有幸对案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了解了攥写案例的正确格式,这对我今后的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今天马金国老师讲的几个案例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现在就把它们摘录下来,再加上自己的反思,从而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以致用。
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机器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鲜明的目的性,下面我就介绍马金国老师讲的几个精彩案例:
案例(一)《人民币的认识》课上老师让学生观摩人民币,让学生看看人民币上都有什么?学生说了很多,突然有个学生说:“我发现人民币上有名字。”教师当时一愣,后来很机智地说:“同学们,看看你们的人民币上都有名字吗?”大家都说没有。“同学们知道这名字是怎么跑到钱上去的呢?”老师又问。在生回答后师追问:“你们觉得在钱上写名字好不好呢?“——借此教师教育孩子们要爱护人民币。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通过这个案例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资源,不要回避教学中的偶然问题,要抓住这些问题,灵活的处理,让它们成为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重难点的教学契机,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案例(二)《分一分与除法》教师问学生6个苹果放到3个盘子里,怎么放“公平”呢?那么这里的“公平”与“平均”不能等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想借助“公平”引出“平均”是不恰当的。我想如果这样处理会更好:师:“6个苹果放在3个盘子里,可以怎么放?同学们试一试。”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会得出很多种方法。师:“哪种方法最特殊呢?”生说:“每个盘子放两个。”这时教师就可以说明像这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从而引出新课的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尊重现实。一定要注意推敲数学概念描述的准确性。数学是一门科学,一定要体现它的科学性。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优秀的教师应善于挖掘,拥有大量的“为我所用”的资源,让这些有生命的资源为学生服务,有助于学生成长。
通过上面正反两个案例,我们应该了解,案例可是成功的事例,给教师提供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例子,让教师得到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