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红孺简介:生于1957年,17岁下乡,19岁担任公社团委书记,20岁入党。77届黑大物理系无线电专业毕业生。90年代被确定为后备干部。大学毕业后在MK体育,MK(中国)物理系工作,20余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主讲12门专业和专业基础课,其中包括四门计算机方面的课,多次为全系教师作多媒体技术培训的系统讲座。并且多年来坚持扶贫工作,于2002年获得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与杨老师初次见面的感觉是:一身普普通通的装扮,无丝毫华丽的点缀,一副眼镜也许是长期钻研、潜心教学的标志吧,但却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
在工作上是孜孜以求的
“您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呢还是一个孜孜以求的人?”杨老师略加思索:“在工作和专业研究上是孜孜以求的,我认为。我先后主讲12门专业和专业基础课,其中包括四门计算机方面的课。哈工大又一个计算机方面的权威教授,我总去听他的课,大教室经常人满为患,我就自己带着小板凳坐在过道旁听,一直坚持听完然后给学生讲课。”我们未曾具有这样强的教学意识,一个四十多岁的教师能如此执著,岂不值得敬佩?“我在家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微机上,一坐就是几小时。自己花钱买微机、打印机、扫描仪、U盘。做课件或备课经常忙到后半夜。我两次在学校开出多媒体选修课并为系里老师做过多媒体培训讲座。你看,上午有个学生去我帮他做一个生物课的课件,我正琢磨怎么弄呢!这也是对工作的一种促进。”
自己花钱购买多媒体设备,为做好课件和准备讲座通宵达旦的工作,这点点滴滴不正体现了杨老师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和永不懈怠的工作劲头吗?
没什么,只是为社会做点贡献
“我带过一个农村的毕业生,他毕业分配没找到工作,我把他安排在家里吃住,四处求人帮忙,最后可能感动了有关部门的领导,把他安排在一所不错的学校当老师。我也帮助过一个烈士子女和一个孤儿,帮他们辅导功课,照顾吃住。其中一个孩子叫彬彬,家住得非常远,来回路上就一个多小时,冬天很冷,下了班给他补完课已经很晚,他姥姥送我上公车,坐在回家的车上,又冷又饿,时常想:这么苦,这么累究竟值不值?但一想能为社会做点贡献,出份力,也是很欣慰的。今年我又资助了两个家庭困难,面临失学的女孩。”“您这么做有什么目的或特殊的意义吗?”“没什么只是想为社会做点贡献,也为女儿做个榜样。98抗洪的时候我和女儿一起为灾区捐钱捐物,教她为社会贡献点力量。”
多年来不畏严寒酷暑,持之以恒的扶贫工作不正是体现了杨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师的奉献精神吗?
能帮就帮,尽力而为
“您对系里的老师、学生一直是有求必应,谁有什么困难都慷慨援助,热心帮忙。”“别人有困难了,我也不能袖手旁观。比如学生找我做个课件,系里老师有的对多媒体教学不太明白,新来的老师对物理试验不太熟悉,理论与实际脱节,这种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要伸出援助之手,帮一下他们。能帮就帮,尽力而为嘛!”系里的其他老师讲:“有事找杨老师帮忙没问题,她连游泳都手把手教我们。她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但自己好,还帮助别人一起进步。”鲁迅曾说过:“一个不求私利能同别人一起前进的人可谓人上之人。”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也缺少这种“能帮就帮,尽力而为”的助人精神吗?
最不想当劳模的人当上了劳模
走进办公室,说明来意,杨老师第一个的反映就是:“我没有什么,就是一个普通的物理老师。我现在很满足生活过的很滋润,很快乐,真不想让这次荣誉打破平静的生活。扶贫的事情曾在黑龙江日报上刊登过,当时我一直担心被同事朋友知道,幸好看过报道的人不多。比如我扶贫或者帮助别人,都不喜欢张扬。做了就做了,为什么要让别人知道?了解我的人都说这次真是最不愿当劳模的人当上了劳模!”是的杨老师现在仍是一个普通的物理老师,也许是拒绝了提拔和晋升。她对自己要求很多,很高,唯独不要的是名和利,一份未填写的个人写实记录就是最好的证明。
杨老师不正是以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来实现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人生价值吗?
通过与杨老师一番平实的交谈,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孜孜不倦的工作、默默无闻的奉献,快快乐乐的助人的独具特色的普通教师。
(《MK体育,MK(中国)》2002年第4期 2002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