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构建自主创新型城市模式研究
MK体育,MK(中国) 政法学院教师 陈晓利
摘 要:构建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发展走向知识化、现代化的迫切要求,是发挥地区优势,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本文立足哈尔滨市的城市特点,结合哈尔滨市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工作方案,提出“发挥地区优势、建立创新模块”的创新型城市的崭新发展模式,并对哈尔滨市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战略决策与实施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城市;创新模块;哈尔滨特色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和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讲话中都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奋斗”的主张。面对党中央的号召,各大城市纷纷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哈尔滨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如何立足于哈尔滨市实际,通过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哈尔滨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这将是我们每一个市民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哈尔滨市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初始条件
1、 产业支撑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中国沿边开放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建国之后重要的工业城市。它有号称“三大动力”“十大军工”和轴承、工具量、亚麻等企业,是“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曾经为建设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过重大的历史贡献。改革开放后,这些传统企业虽然由于体制性、结构性矛盾而面临发展瓶颈,但哈尔滨市在汽车、医药、食品、机械制造等方面仍有很大的优势。哈飞汽车销售量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东安发动机、哈啤、哈轴等企业都处于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特别是哈药集团以及龙丹、完达山乳业等企业更是享誉全国。这些优势产业和强势企业集团是哈尔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有力支撑点。
2、 科技支撑
哈尔滨市科技综合实力较强,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在全国50个城市科技竞争力排名中,哈尔滨市列第9位,其中科技成果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和沈阳,列全国第6位。哈尔滨现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6所,在校大学生38.34万人,两院院士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7人。全市县级以上独立研究机构131个,其中中央部门18个,地方部门113个。焊接所、兽研所、49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703研究所等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实力,为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高质量飞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国有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多万人;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万多人,企业办科技机构63家,其中发动机、轴承、量仪、空调机、电机、汽轮机、环保制氧、生物制药等21个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2006年,哈尔滨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966项,其中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93项,科技成果数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目前,哈尔滨已经形成了以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科技力量为主的研究与开发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 文化支撑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欧陆文化、金源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这诸多文化彰显出这座城市的无穷魅力。庄严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神秘气氛笼罩的尼古拉教堂,造型奇巧的俄罗斯木屋,典雅别致的哥特式楼宇,哈尔滨处处都镌刻着东西文化合璧的烙印。开始于1961年,以后一年一届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伴随着《太阳岛上》的美妙歌声唱响神州大地;具有北方独特魅力的“冰雪节”国际冰雕雪塑比赛以及各种冰雪娱乐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慕名而来。特别是始于1990年,连续举办了十八届的“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已成为哈尔滨市面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对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东欧等国家开展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桥梁和窗口。这一切都显示了哈尔滨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文化的积淀为其发展创意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支撑。
二、互动创新模块—哈尔滨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模式选择
1、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类型
在国际上,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路径、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类:文化创新型城市,即主要通过文化艺术创新实现城市的新生和繁荣发展;服务创新型城市,即主要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服务,充分满足人们各种需求而获得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型城市,即依托城市拥有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依靠科技创新实力和明显的产业优势在知识经济大潮中脱颖而出;产业创新型城市,即主要通过对城市支柱产业的科技创新来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业层次,进而推进城市发展。
在国内,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类型及模式是历史、政治、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由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受到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制约,因此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性、市场主导型和混合型。政府主导型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由城市政府制定明确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战略,制定并颁布有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此种模式。市场主导型一般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采用的类型,它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创新主体由于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自觉进行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的形成了地区性的产业创新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混合型发展模式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实现上下结合、优势互补。
2、创新型模块—哈尔滨市构建创新型城市新模式
哈尔滨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的城市,又是全国著名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独特的历史与发展背景使哈尔滨同时具有文化、服务、科技、产业等很多创新因素,这就决定了哈尔滨构建创新型城市必然选择一种“普遍发展,重在综合”的新模式,即“科技—企业—文化”三大创新模块有效互动模式。
哈尔滨南岗区是高校与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区域,特别是学府路附近汇集了很多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一些知名院校都在此区域,因此可以在哈尔滨南岗区建立“科技创新模块”,把它作为哈尔滨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发展的科技孵化器,充分发挥这些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引领和生力军作用,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向研发迁移,高校院所研发向应用转移,从而构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双向互动机制,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同时大力发展该区的软件和计算机服务,壮大软件园区,把它作为全市发展的强大信息与智力支持。
哈尔滨是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而动力区又是哈尔滨的工业基地,三大动力等一些大型企业都在此区域,因此可以在动力区建立“企业创新模块”。一方面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企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求其通过自主创新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三大动力、哈飞、东安等中直企业,以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大研发投入,扩大配套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对哈药、东轻、哈轴、哈啤等5户优势企业集团,争取与具有高新技术的国际大资本合作,发展成为全国同行业优强企业。
哈尔滨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建筑、人文、历史、风情、习俗吸引着海内外的游人。中西合璧的欧陆文化,冬夏特有的冰雪文化、音乐文化是哈尔滨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因此,可以在哈尔滨建立“文化创新模块”,特别是在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防洪纪念塔、太阳岛以及冰雪大世界等景点建立起各类创意产业园,形成广泛延伸的高附加值创意产业链。比如在太阳岛建立欧陆风情、日本风情、印度风情等各种风情园,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文化投资商投资,从而带动哈尔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冰雪旅游是哈尔滨独有的地区优势,尤其是山区滑雪场是非常具有地理优势的可开发地区。因此,要真正把哈尔滨的寒冷变成优势,白雪变成白金,必须提高企业开发建设、管理经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升管理者的科学意识,从而确保哈尔滨冬季体育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科技—企业—文化”三大模块中,科技是核心与灵魂,企业创新与文化创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但在三大模块的互动中真正起到连接与指导作用的是政府与市场,可以说,政府与市场是三大模块互动的粘合剂。哈尔滨建设与发展创新型城市,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有效地集聚与流动,另一方面需要利用政府的推动力促进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特别是增大对城市科技和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哈尔滨市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要达到5亿元,其中市应用技术研发资金由7500万元增加到1亿元。
三、哈尔滨构建创新型城市的两点建议
1、不跟风,不搞形式主义,走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创新型道路。自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走自主创新道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后,很多城市都纷纷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决策,首先是深圳,然后扩展到北京、上海、长沙、郑州、太原、沈阳等城市。建设和发展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发展走向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为适应需要,哈尔滨市在2007年成立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该年九月印发了《哈尔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方案》和《哈尔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有关工作的责任分工》。两年过去了,哈尔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工作正有序进行。但是如何加快步伐,走具有哈尔滨特色的自主创新型道路,这是我们以后应该深度思考的问题。而且,在这两年的工作之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研、生产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存在,二者的衔接不顺畅;有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流于形式主义,不能切实有效的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发挥导向作用。支持并鼓励创新主体间互动和网络关系的形成,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全民参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这是哈尔滨各政府部门以后工作的重点。
2、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龙头作用。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哈尔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支点,但现在的哈尔滨市开发区只是高档酒店、宾馆的聚集地,并没有发挥应有的龙头作用。以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把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投资环境最优、发展速度最快、新型产业最集中、对周边地区带动作用最强的核心技术聚集区,并且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辐射作用,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区—哈尔滨市经济—黑龙江省经济”的递进链条关系。
参考文献:
【1】柳士发.实施创意世纪计划,开创创意中国行动[N].中国文化报,2004-02-17.
【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方案》2007-9-19
【3】余红艺.创新型城市的五大体系构建及其完善[J].三江论坛, 2007(8):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