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大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报告,高瞻远瞩,立意深远,是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对于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积极收看党的十八大直播实况后,我校干部职工、教师、学生对党的十八大认识和感悟不断加深,学习的愿望更加强烈。为此本报特开辟专栏陆续摘编有关文章,助推全校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做到深刻领会十八精神实质,把握时代脉搏,明确前进方向,联系实际推动工作,围绕党委确定的“抓中心、强服务、优环境”主题活动,加快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党委书记孙列兵:
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牢牢把握住十八大报告精神实质。整个报告体现出实事求是、改革创新、人民利益至上三个价值取向这一特点。二是要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我党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作出的鲜明回答。四是要清醒认识到目前基本国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五是“两个百年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人民始终拥护的政党。六是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广大师生要全面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自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七是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即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是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要求,进一步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执政党,是党的建设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涉及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容非常丰富。报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乘势抓好“十二五”时期后三年的建设发展,突出中心工作,优化育人环境,党委决定在全校深入开展“抓中心,强服务,优环境”主题活动,咬定青山不放松,卧薪尝胆抓三年,加快推进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党委副书记、校长胡永昌: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因此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强调科学发展观,意义就在于“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市属本科高校,我们要把十八大所体现出的新思想、新目标、新举措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利民: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展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认识,而且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当下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简短的24字如同一面旗帜,鲜明亮出了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价值观引领下,必将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副校长郎益夫: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我们看到过去一段时期,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明显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也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将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副校长樊 千: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一条条有力的论述将文化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
我们看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高潮,特别是2011年,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出台,为文化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石。着眼于此,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为此感到振奋。
副校长王 骞: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这一字之变,是个质的飞跃,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报告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分别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标明确且具体。
这些年来,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将“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奋斗目标,而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到那时,我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更加惊喜的变化,老百姓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幸福感将普遍增强。因此,大家都要行动起来,为早日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