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4年于敏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他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中国仅用两年零八个月,就突破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重重阻碍,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努力。自从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后,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早在氢弹的研究时期,于敏就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由于这样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他患上了胃病。1969年,在强大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下,于敏的胃病再次恶化,连走路都非常困难了,但他还是强打着精神,来到了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实验的现场。身体虚弱的于敏来到小山岗上,没一会功夫,于敏便面色惨白,陷入休克,与死神打了一个照面。但即使身体每况愈下,于敏依然不停奔波,守在科研第一线,从未停止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