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研制了第二代并推动建设了第三代航天测控通信系统。80年代,针对我国第一代航天测控系统码率低、精度差,严重制约航天型号研制和定型的难题,负责研制了我国首套计算机遥测遥控系统,以灵活性为核心,总线制、模块化、以事件驱动,系统可大、中、小灵活配置,成为90年代航天测控换代装备,使我国由P频段为主成功跨入以S频段为代表的第二代航天测控系统,成功应用于载人航天工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多型卫星和航空领域等,使我国航天测控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对远程火箭飞行距离远、测控参数多、飞行效果评估难的特点,提出并研制了一种新的测控系统,解决了我国固体远程运载火箭测控通信难题,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针对月球及深远空间的测控通信难题,在国内率先开展深空测控通信研究,出版了该领域我国首部专著《深空通信系统》。牵头制定月-地一体技术试验方案,推动研制建设了中国深空测控网,成为世界三大深空网之一,实现从第二代S频段近地空间到第三代X/Ka频段深远空间的技术跨越,为我国开展太阳系深远空间探测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提出嫦娥二号“一探三”技术方案,实现国际首次对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等多目标探测,使我国成为第三个对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探测的国家,同时嫦娥二号成为国际上唯一一个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开辟了深空探测新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嫦娥三号工程中,针对形貌复杂、落月过程地面无法实时控制和不可逆等难题,主持创新设计了“三自主”的月球避障着陆方案,实现控制精度优于1.5米的精确避障,创造了嫦娥三号首次实施即成功着陆的先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还率先提出我国开展日球层探测的技术路线,主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将突破新型能源与推进、上百亿公里超远距离深空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对太阳风控制的最远区域开展行星际和恒星际空间环境、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等科学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