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屠呦呦
发布时间:2020-12-10

是她,让青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神草”;也是她,让青蒿素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礼物。2015年10月8日,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2019年9月17日,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屠呦呦认为,有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的中医药一定蕴藏着精华,应该在挖掘上狠下功夫。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下,屠呦呦意识到,绞汁而非煎服,温度有可能是关键所在。于是,她带领研究团队,尝试采用低温提取,并首次以乙醚为溶剂,终于创建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后经研究证实,用乙醚提取这一步,是保证青蒿素有效制剂的关键所在。

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振奋,是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振奋,还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振奋,更是因为它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屠呦呦获奖,其意义不只是局限于科研领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屠呦呦获奖提振了中国人的信心与勇气,她的科研经历,她的求索精神,以及她的人格魅力,都让民众感佩,并从中受益。

潜心钻研,甘坐板凳。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评价屠呦呦:“她是一个靠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青蒿素的中国女性。”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说道: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屠呦呦说,中国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奉献于祖国的科技创新发展义不容辞,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责任与担当。正是因为始终把“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当作人生追求,如今已年近九旬的屠呦呦,仍继续主持着青蒿素的科学研究工作,并致力于创造出新的成果,造福于人类健康。无论科技工作者还是其他领域的人士,只要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一起,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锐意进取、锐意创新,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实现人生梦想,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面对镜头前的曝光,她开始表现出一种科学家的拒绝。从2015年到2019年,这位年近90岁的老科学家,全部的精力仍花在科研上,她说:“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科研不是为了争名争利。”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2016年底,屠呦呦听闻北大想设立“屠呦呦新药创新研究院”,她一再坚持不要用自己的名字,她说,“我已经太张扬了”。


 版权所有:MK体育,MK(中国)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