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师讲课如何能吸引学生,这是最关键的,我们希望专家进行专业性的建议,谢谢!
答:关键是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发展的本质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学生的本质需求是能够学到本事,立足社会,更进一步是事业发展和成为社会栋梁。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是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在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都要适应社会并适当引领社会。一门课程要给学生感觉,要么重要,要么有用。重要或有用的课程,就会吸引学生。当然,适当辅以教学艺术,就更有魅力了。
问: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喜欢?是对学生百依百顺,还是坚持教师自己的个性?
答:清晰地讲解是所有方式中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学生最适应的方式。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不管哪种方式,让学生能学到本领的过程都是学生喜欢的。例如学生们喜欢“干中学”或“学中干”方式,也证明了学本事的重要性。当然,本事的概念对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
从来就没有哪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是“百依百顺”的,学生并不反对严格要求,教师也可以有个性,但个性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自己学术水平或教学水平不够,想依靠个性或纪律压力来让学生“听话”,不会取得效果。
问:如何以最有效的方法实现最好效果的课堂互动?
答:有效的课堂互动一定是围绕问题的,只要互动要讨论的问题选择(教师主动设计)或问题被发现(教师情景铺垫让学生发现)是关乎学生发展实际需求的,互动就容易热烈和深入。一般来说、关联前沿的问题、领域内有不同观点的问题、相关于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和能力问题、涉及创新创业技术等方面问题,都是学生关注的。有一些问题教师未必可以解决,但呈现出来让学生讨论也是有效的。
问:不知道如何调动不想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又不失良好的课堂纪律?
答: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上,“不想学习的学生”是没有的。他们入校时都是想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将来可以立足社会,赚钱养家,报效父母,以及报效国家和成就自己人生。但为什么几个学期以后,他们变得越来越不想学习了呢?
现在既然部分学生不想学习,就要有针对性的做工作,让他们树立信心。例如带着他们一起在实验室做实验和有趣的产品雏形,通过“学习成功”建立“学习成就”。也可以带着他们到专业吻合的工作岗位去实地考察,靠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以“感受”来“激励”。
课堂气氛活跃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是良好的课堂纪律表现的一部分,不矛盾的。
问:课程内容本身是枯燥的,怎么让课堂要生动有趣,仅靠老师幽默的语言吗?如果这个老师本身不是个幽默的人呢?
答:不要随便给课程带上“内容枯燥”的帽子。如果培养方案做得好,其中每一门都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有支撑的,换句话说,课程最低感觉也是重要的或必要的。如果教师让学生对课程有重要且必要的的感觉,学生怎么会产生枯燥认知呢?!
一些理论性较强或较抽象的课程,依然是可以有很多值得讨论和实践的地方,还是看教师的学科水平积淀得是否可以找到这些值得讨论和实践的地方了。老师照本宣科,不枯燥的内容也会枯燥起来。
课堂教学的生动不是靠幽默,而是靠内容;课堂教学的有趣,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偶尔幽默是可以的,一直幽默既不可能也不吻合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不是让学生看小品听相声。
问:在讲事例、放视频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得兴趣满满;但是每次一到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不集中注意力,纷纷开始玩手机。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答:有研究给出数据,通过视频信息的教学,学生的记忆率是20%,而仅仅通过声音讲授传递信息的教学,学生的记忆率只有5%。学生对视频的兴趣超过的讲授是正常规律。
提升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兴趣,重要的是内容设计好,基于大纲和教材进行重构。理论也可以探索和讨论,既然理论源于实践,也可以再次实践或实验。把理论部分的内容要“活化”和“实化”。例如采用小组讨论、实践实验、学生主讲教师辅助等方式,使得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记忆。
学生看手机,很大原因是我们给学生的教学目标感觉是“记住”就可以了,凡是强调记忆的课程,都需要改进方法,让学生感觉是需要“思考”和“行动”。这样就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我们学校学风不好,不能全怪我们学校的教师,上级领导有很大的责任,比如学生毕业时因成绩不合格拿不到毕业证或结业证,学校领导要求保证100%的结业率,这样怎能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能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能。
答:不知你的问题有否有误差,“学校领导要求保证100%的结业率”是否至其中一部分正常毕业,一部分结业?
从毕业和结业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被动的,拿文凭固然是学习目标,但不是学生内在本质目标,本质目标是学到立足社会的本领和开创事业的能力。所以,应该加强学习的过程管理,让学生学有所成。学生倾注精力学习了,毕业或结业问题就自然解决了。
大学中的学习是需要付出心血的,不可能谈谈恋爱、搞搞社团、走走形式就学到真本领。个别同学吃不了这个苦,适当地淘汰也是可以的。结业其实也是淘汰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