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午,在3号楼106会议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以“微时代,师道何以尊严——大学教师的信仰、职业与道德”为主题的教师教学发展沙龙。本期沙龙由文法学院新进教师孙胜杰博士主持,2018年新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班全体学员参加了活动。

孙胜杰参阅了大量的相关书籍资料,她以微博、微信、微笑的“微时代”为切入点,通过当今社会的师德模范事迹与师德背道而驰事件的鲜明对比,从“师德属性归位、他律与自律、新媒体视阈”等角度,同现场的学员们进行探讨和交流。工学院车畅博士以“光敏电阻”的特征来比做学生的特征,认为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光和热来影响学生,对学生要进行耐心辅导并包容关爱每一个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武胜男博士认为,我们在新媒体视域下应该端正态度,在“传道、授业、解惑”基础上去创新师德的外延;文法学院鲁慧博士提出应弘扬传统师德,无论在任何大环境下教师都应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崇高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文法学院刘子楗博士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教师职业好比“充电宝”,一边充电,一边放电,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给学生不断提供新的思想;工学院郑兰博士说,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尊重学生,自己的从教最终目标是能够真正与学生做到“亦师亦友”; 地理与旅游学院刘嘉博士认为,高尚的师德不仅仅是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对学生不应只谈成绩,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现场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工学院任晓璐、刘兴国和张佳音,经济管理学院王纯旭,信息工程学院马立和等教师也谈了自己对师德的理解与看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本期沙龙的内容充满了正能量。陈威主任最后总结到,教师要有人品、学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有职业道德,奉献源于热爱和忠诚;教师应是大写的“人”,崇能敬学,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和身边的人,贡献给社会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