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验实践 > 实习见习 > 正文

小学教育专业2022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工作报道

发布日期:2022-05-12    作者:教师教育学院         点击: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根据学校和学院关于线上教学的相关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积极组织教师制定课程线上教学方案、认真检查教师备课、学生对接等线上教学各项准备情况,有序推进线上教学工作。

一、开展情况

2022春季学期,根据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共有20门专业必修课程开设,6门专业选修课程开设,所有课程均通过网上在线授课的形式开展。根据在线教学核心数据统计表的数据显示,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良好,学生到课率平均达到98%以上。在授课形式方面,所有课程均采用直播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资源的采用方面,所有课程均采用自建SPOC形式,同时有部分课程采用他校慕课资源进行授课。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均采用直播讲解的形式进行,同时采用PPT辅助教学。直播教学平台方面,所有课程均采用腾讯会议的形式进行,同时部分课程辅之微信群聊的形式进行。整体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授课状态有序开展,授课效果良好。

二、特色做法

(一)多种教学资源相互配合使用

在开展网络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很多老师将多种教学资源综合使用,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资源。如王睿老师执教的《中外教育简史》将自建的慕课资源利用到课程的线上教学中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的视野,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教师主动将中国大学慕课资源、互联网视频学习资源等多种形式带进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二)多渠道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为了弥补网络教学师生不见面所存在的师生交流不畅,很多老师在开展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多渠道创新师生交流的途径,提升师生课堂互动的效果。如吴泓老师执教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除了在腾讯会议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之外,还在课程微信群里与学生实时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有老师利用学习通平台与学生开展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网络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师生不见面,教师难以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因此师生互动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专业的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充分,授课老师从利用课堂提问、学生汇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优秀案例

《中外教育简史》——春风化雨讲教育故事,丹心育才悟教育智慧

《中外教育简史》的教学工作由王睿教师承担,王睿是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教育史。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主编参编多部教材与著作。先后主持参与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承担MK体育,MK(中国)2018—2019年度“课程思政”试点课程建设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中外教育简史》、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培养卓越教师为目的,突出“讲教育故事,悟教育智慧”的课程特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她依托课程组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厚植教育文化、明快风趣细致的教学风格,注重提升准教师教育能力的同时尤其擅长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优势,以“一标三维”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课程氛围愉悦高效,深受学生喜爱。在本学期的线上教学中,王睿老师不断探索在线教学的课程思政新形式,并在逐步实现《中外教育简史》在线教学优质高效、促进师范生教师观念塑造的课程思政目标。

1.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将“讲教育故事、悟教育智慧”全面融入线上课程教学。

在《中外教育简史》的在线教学中,王睿老师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助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文化遗产密切相连,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奉献教育事业的理想,激励学生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线上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引领学生“乐学”“会学”“学思行结合”

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统一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围绕着学生的“学”,以学生“乐学”、“会学”和“学思行结合”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的相关步骤。教学设计以“乐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学习自觉;以“会学”增进学生知识积累与学习能力增长;以“学思行结合”推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3.善假于物,打破“课上”、“课下”时间壁垒

《中外教育简史》选择“超星学习通”APP作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平台,依托自建慕课与直播课,精心设计课程与教学,服务于准教师的学习。以课上为主要时段,让学生在课上的时间高效学习,做到“时教有正业”;同时突破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壁垒,不同时间段分配不同的任务,将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做到“退息有居学”。课程目标明确、个性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学生到课率100%。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将课程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在不同的时间段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课前为学生提供阅读或视频资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中以发布学习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知识点——与老师、小组同学讨论——通过教师的精讲加深理解;课后通过作业、主题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并创造性的运用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升华。

线上课程时间线设计

课前

课中

课后

学习任务

思考

独学

反馈

理解

总结、创造

激发

深化

升华







           

依托“学习通”教学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与主题讨论

4.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关注成果导向的个性化有效学习

互联网技术颠覆了传统教育模式,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合作者。而疫情期间的教与学更为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革命提供了契机。《中外教育简史》的教学采用了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精心设计教学,突出问题导向与问题引领,创新教学形式,将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实践过程记录相结合,增加教学针对性与实践性,增强学生理论探究实践能力。做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双向促进,全面提升学生获得感。

《中外教育简史》的线上教学并非从线下简单“复制粘贴”到线上,而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和课程的特征,因此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主题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参与率几乎达到100%,学习效果良好,能够准确及时的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且有很多创造性的学习成果出现。此外,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学院领导、老师们的认可。

5.反思性实践,引领课程与教学发展

《中外教育简史》以学生为中心,沟通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借助学习理论研究和学习方式的发展,结合课程优势与技术发展,为师范生量身打造了一门能够激发学习热情,能够帮助学生探索教育规律,更能够有助于师范生养成教育智慧的好课。我们会继续通过多种形式将师范生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深化学生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成果的认识,真正培养师范生的教育能力、教育智慧与教育情怀。

5 督导与学生评价部分截图

           

6.潜心育人,结合专业特点,发挥课程思政对准教师的价值引领与塑造

王睿老师已执教10年,虽然时间并不算太长,但她始终关爱学生,春风化雨中用课程育人,是学生心中的知心姐姐,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始终不忘“传道”的初心。

刚入学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出现了对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对于教师职业信心的缺失,对大学期间学习目标的模糊,对学习产生懈怠情绪。王睿老师发现这种情况后,通过指导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通过优选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热情;通过以身作则,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职业魅力,坚定了学生从教的信心。学生们原意和王老师分享学习心得,原意和王老师诉说疑惑担忧,原意寻求王老师的帮助,这是因为他们总是能够从王老师这里获得坚定的支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王老师用知识滋养了学生大脑,用爱心温暖了学心灵生,践行了一名高校教师的使命担当责任。

“学不可以已”,无论是面对面的线下学习,还是线上的思想碰撞,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疫情面前,她想方设法让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线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学环节一个不少,还适当增加了游戏环节、发表环节,由学生担当一部分的主讲、主演的角色,让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成为常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每周进行一次基础知识测试,以此来监督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王老师坚信只要师生共同坚守,以《中外教育简史》课程为依托,通过春风化雨讲教育故事,丹心育才悟教育智慧,惜时勤勉育未来教师,不忘立教师之德、树扎根中国教育、厚植教育情怀之人的初心。

由于疫情的影响,2022春季学期仍将继续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小学教育专业必将在现阶段线上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总结线上教学经验,积极推进线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形成更优质的可以推广的线上教学案例,以打造“金课”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版权所有:MK体育,MK(中国) 地址: 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大道109号 邮编: 15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