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樱凝)为使学生切实了解湿地生态重建及其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生对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特性与栖息环境的认知,加深学生对流域面源污染及其控制措施的理解,地理与旅游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2020级、2021级学生于2023年6月17日在群力外滩湿地进行了见习考察。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队伍从何家沟与松花江汇水区的东岸走向西岸;从昔日的“天鹅泡”,也即现在的富力江湾;走向旧日的“黑鱼泡”,也就是如今的群力外滩湿地公园。从2012年哈尔滨市政府立法保护滩涂,到哈尔滨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的称号,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过去十年间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也见识了城市生态环境历经十年的变迁。
在地处何家沟与松花江汇水区东岸的富力江湾,学生们了解了“天鹅泡”湿地是如何从二十年前的垃圾场,变成2004年的“天鹅水上公园”,最终在2012年建成富力江湾小区,切实地体会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在何家沟的岸边,昔日水体黑臭的何家沟如今波光粼粼,微风拂来令人心旷神怡,为这次见习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学生们聆听了孟令波教授讲述了关于何家沟治理方案的改变与水质变化的历史;在王樱凝老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了人工湿地、生物滞留池、植被缓冲带和透水铺装等流域污染控制措施的应用情况;在鞠永富老师的带领下对何家沟进行了水样采集和浮游生物分析;在群力外滩湿地公园,董雪云老师带领学生们对湿地中的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让学生们从植物的角度进一步强化了对湿地生态环境的认识。从喧嚣炎热的公园外区走入凉爽静谧的公园内区,学生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体会了湿地生态重建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之间的关系。
从被破坏的湿地走到被恢复的湿地;从尘土飞扬、车水马龙的钢筋水泥,走向莺飞草长、鸟鸣林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湿地生态公园,一路的场景恰如一场生动的电影。通过这次见习,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直观地感受到了控制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性,并体会到湿地生态重建的重大意义。